加快“荒山”经济提质增效

——油茶专家赴隆昌市提供油茶产业技术服务

【资料显示,油茶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比橄榄油高出3至4个百分点,特有的茶多酚、茶胺酸等营养成分更是对人体裨益良多,具有一定抗氧化、抗衰老等药用功效。其鲜果经晾晒、压榨出的茶油,一直被南方省区居民视为山珍贡品,素有“油王”的美誉。】

5月9日—11日,四川农业大学油茶课题组陈涛一行到隆昌市石燕桥镇提供油茶产业技术服务。针对现存油茶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部分不挂果、缺乏本地良种等问题,课题组通过调查本土种质资源、传授嫁接技术、规划发展方向,加快石燕茶乡现代林业园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调查优质种质资源,“寻”油茶栽培新方法

课题组以当地群众反映的常年高产油茶古树为突破口,结合今年挂果情况特征进行记录,采集部分枝叶、果实、实生苗等带回川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做进一步的分析,为本土良种品种的选育培育奠定基础。

其中,一株油茶古树经测量,胸径为86厘米、冠幅为12.68平方米、高度为8.7米,是川农大油茶课题组所知国内外最大的一棵油茶古树,且其生长旺盛,枝叶繁密。据当地村民回忆,这颗茶树每年都能开花结果,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此外,课题组调研新建油茶基地发展情况,观察不同品种在本地的生长特性,对在本地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油茶品种进行记录,结合全国种植情况、油茶生长特性、机械化管理、经济效益等探寻油茶林最佳的种植模式,为未来新建油茶林提供参考标准。

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油茶改造新队伍

针对油茶古树群产量低效、采摘困难以及近年新栽培的部分油茶树不结果、产量低等问题,课题组分4批对低效林改造的技术人员开展油茶树高位嫁接技术培训,为低效林改造、打造红花油茶景观带等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针对油茶基地出现的油茶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缺乏本地良种等问题,课题组对有发展需求的技术骨干开展芽苗嫁接技术培训,为培育适宜本地栽种的优质种苗,建设油茶苗圃基地提供技术支持。

此次系统性、全面性的培训根据不同技术要求,分别就如何选定嫁接工具、嫁接砧木、砧木嫁接位置等进行详细讲解,专家手把手现场指导操作,为技术人员解答疑问,参与培训的人员均基本掌握了相应的嫁接技术。课题组培训嫁接技术的同时也对技术人员在修枝、打药、施肥等管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指导。

紧抓成渝双城建设,“谋”油茶发展新思路

近年来隆昌市石燕茶乡现代林业园区积极探索油茶产业发展,园区现有油茶种植面积2.1万余亩,其中新发展油茶7000余亩,2020实现产值6000万以上。今年油茶将大幅增收,预计产值将突破1亿元。

下一步,课题组与石燕桥镇人民政府将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建立校地新型合作平台,对油茶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提升种苗品质。通过观察近年来新发展的油茶基地,油茶的品种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油茶树已栽培6年以上,但仍然不挂果”的现象。通过建设油茶种质资源库、选育培育本地优良油茶品种、建立油茶良种繁育基地等方式,确保油茶种苗质量。

二是探索栽培新模式。现行的栽培模式经过多年的证实,出现了植株透光性不强、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管理方式不统一、品种杂乱等问题。通过制定《油茶栽培参考手册》,在“双昌”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合作园区开展新标准油茶栽培示范,逐渐形成可供参考的栽培参考模式。

三是开展低效林改造。在认真分析油茶古树的保护、改造的成本与方式、改造的经济性等之后,制定《油茶低效林改造手册》,以当地的部分低效林为试点,打造低效林改造示范带。

四是加强农文旅融合发展。以隆昌土陶为原材料,以与川农艺术类专业开展包装设计比赛的方式,设计一系列带有土陶文化特点的油茶新包装。此外,引进高位嫁接技术,在部分低效林中逐渐行成红花油茶、金花油茶、茶花观赏带,提高油茶林的观赏价值。李佳根